研究动态
为什么日本先于中国走上近代化?蚕丝业的历史教训
上传日期: 2016-10-27 作者:Debin Ma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地缘上的联系都十分紧密,但却在近代出现了巨大的发展差异,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实现腾飞,在20世纪一举超越中国,率先走上近代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逆转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马德斌教授于2004年发表在”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的论文”Why Japan, not China, was the First to Develop in East Asia: Lessons from Sericulture, 1850-1937”,基于蚕丝业这一双方在出口市场上直接竞争的主要产业,考察在1850-1937年间,日本是如何超越中国的。马德斌教授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政府作为公共品提供者,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让日本取得了发展的先机。
蚕丝业是近代中日最重要的出口产业,在1850至1930年之间,蚕丝出口占日本总出口的20-40%,在中国则占到20-30%。中国作为蚕丝业的传统强国,在蚕丝业的贸易中一直占绝对优势地位,1873年,中国蚕丝出口量是日本的3倍。但是到了1905年,中国蚕丝出口量被日本超越;到1930年,日本的蚕丝出口则是中国的3倍,且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80%。19世纪的前三十年,无论是从养蚕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养蚕缫丝的效率还是从蚕丝业的总体产量等指标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蚕丝业已经被日本全面超越。这一巨大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日本富冈缫丝厂车间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重新进行了定位,变为制度、技术等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并且肯定了私人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技术方面,日本政府派遣技术人员赴欧洲交流、主导开展技术研究,成功获得了品质更高的蚕品种,同时引入中国的桑树品种、肥料并改进桑树种植技术,成功地将养蚕业的生产周期由一年一养提高到了一年两养。另外,日本政府对私人部门的肯定、对市场秩序的维护以及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日本蚕丝原料市场快速发展,市场整合度不断加强。该时期出现的分包合同(提前签订的供货协议)也提高了蚕丝原料的交易效率。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因此也没有出现政府主导的技术引进和开发,中国的养蚕技术停滞不前,一年一养的春蚕仍然是蚕丝原料的主要来源。政府迫于传统商帮的压力,不得不对市场进行干预,扭曲了市场秩序。买卖双方仍然受到政府和传统商帮的控制,不能自由进行交易。由于以上原因,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蚕丝业的优势逐渐被日本超越。

  学习养蚕手艺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随着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给日本并签订马关条约,洋务运动开展,地方政府的政策有所转变,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私人部门得到了政府的合法承认,市场秩序得到了维护,铁路开始修建,更加现代的运输船进入运河;私人企业家开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建立大型工厂;蚕丝业的市场不断发展,并且在各种指标上追上了日本,甚至有大型纺织公司在美国上市。

  1935年建成的广东纺织厂初期的生产车间
此时,日本则由于人力成本的上升在与中国蚕丝业的竞争中逐渐落入下风。但中国对于日本的反超越,最终因为日本的侵华战争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分析,作者认为政治制度改革或者说政府的职能转变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作者还在最后指出,通过中日蚕丝业发展差异的这种对比,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眼界与思想的开放,对于它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章来源:Debin Ma, 2004, Why Japan, not China, Was the First to Develop in East Asia, Lessons from Sericulture 1850-1937,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 52, No. 2, pp. 369-394.